100%

  ●叢話一 舊聞

  有福

  天道好還

  沈百五

  血袍

  席氏多賢

  吴留村

  王永康

  礮異

  小韓都堂

  欠糧

  善知識

  康熙六巡江浙

  鬥富

  南州逸事

  測字

  題壁

  騏驥詩

  人心刁詐

  鐵面御史

  明哲保身

  陸清獻公

  御舟即事詩

  重遊虎邱詩

  燒坯

  水鑑

  為政不相師友

  獨力捐辦御道

  失一知己

  安頓窮人

  田價

  米價

  銀價

  ○有福

  皇朝定鼎,大難悉平。顧有明諸藩僭號自立,江南則有福王,浙西則有潞王,浙東則有魯王,江西則有益王,福建則有唐王,兩廣則有桂王,旋竄入楚、入黔、入滇。是時滇、黔大亂,始而土司普吾沙,繼而張獻忠養子孫可望、李定國,日尋干戈,摧殘粵、楚,而海寇鄭成功乘機竊發,肆擾江南,其他揭竿持挺者所在多有。王師征討,歷十有八年,翦除殆盡。乃越十年,而耿精忠叛于閩,尚之信叛于粵東,孫延齡叛于粵西,吴三桂叛于滇、黔,陝、甘、楚、蜀流毒尤甚。雖曰劫數,其中玉石俱焚,正復不少。今幸遇承平之世,聖聖相傳,且又生于蘇、杭福地,自當立心行善,各執其業,以答天庥。諺有云:「有福不可享盡。」願人人深省焉。

  ○天道好還

  雲南五華山故宮,桂王所建。順治丁亥,洪公承疇督師由貴筑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於曲靖,吴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城。桂王遁至阿瓦,三桂以重賞購得之,縊於桂陽府。遂以功封平西王,鎮守雲貴,因據五華山故宮,增脩十有餘年,備極壯麗。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以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乙卯歲,三桂僭尊號,丁巳,病死。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自福建進征,粵西,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三桂孫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金陵邵為章有詩云:「擒人即是人擒處,誰道天公不好還。」

  ○沈百五

  明末崇明有沈百五者,名廷揚,號五梅,家甚富,曾遇洪承疇于客舍。是時洪年十二三,相貌不凡,沈以為非常人,見其窮困,延之至家,并延其父為西席,即課承疇。故承疇感德,嘗呼沈為伯父。後承疇已貴,適山東河南流賊橫行,淮河糧運輒阻,當事者咸束手。於是洪薦百五,百五乃盡散家財,不請帑藏,運米數千艘,由海道送京。思陵召見,授戶部山東清吏司郎中加光祿寺卿。

  不數年承疇已歸順本朝,百五獨不肯,脫身走海,尚圖結援,為大兵所獲。洪往諭降,百五故作不識認,曰:「吾眼已瞎,汝為誰?」洪曰:「小姪承疇也,伯父豈忘之耶?」百五大呼曰:「洪公受國厚恩,殉節久矣,爾何人,斯欲陷我于不義乎!」乃揫洪衣襟,大批其頰。洪笑曰:「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遂被執。至于江寧,戮淮清橋下。妾張氏收其屍,盡鬻衣裝,葬之虎邱東麓,廬墓二十年而死。初百五結援時,手下有死士五百人,沈死後哭聲震天,一時同殉,殆有慘於齊之田橫云。

  ○血袍

  蘇州楊忠文公廷樞,以順治元年殉節於里第,事載府志。有血袍一件,忠文之子易亭先生名無咎者謹藏于家,珍同球璧。易亭生文叔先生繩武,文叔生石埭教諭慶孫,教諭十二三歲時,曾受業於先外祖華嶰山先生。其時易亭尚在,年八十餘矣。外祖既設帳于其家,擬請忠文公血袍一見,久之而未允也。一日忽命家人入書房請外祖,遂衣冠而進,見易亭服斬衰上香,三奠酒,三奠畢,俯伏大哭,命啟箱,取袍出,復大哭,然後呈示,外祖亦拜而觀之。是紅袍有繡補,俱變黃色,刀痕血跡宛然。外祖亦不覺失聲,趨而出。蓋外祖之祖曙生公,故為忠文弟子也。後外祖謂人曰:「易亭真孝子,吾早知如此,何忍觀之,以傷孝子之心耶。」教諭之子名一鴻,號梅溪,中乾隆癸卯鄉榜。余曾見之,聞此袍至今猶在。

  ○席氏多賢

  蘇州東洞庭山有席康侯者,名本槙,吴縣諸生。其父右源為山中巨富,攖勢豪之網,牙角十年,家遂中落。至康侯成人,遂解其紛,排其難,勢豪怯退舍避,然不使其父之知也。選庖尋勝,杖履追隨,日娛親於弦歌山水之間,色養以終其身。迨父歿未幾,適當明季,蝗旱不登,餓莩載道,而齊魯幽燕之區為尤甚。康侯以為畿輔重地也,不可饑饉,乃日夜焦心,思所以賑濟之法。時司農告匱,百姓洶洶,地方大吏,亦惟有束手而已。康侯遂散家財,走襄樊,挽粟數十萬石,普為賑救。當事者以上聞,帝喜,授中書舍人,晉太僕少卿,以風勵天下。

  不數年,大兵下江南,天下大定,而吴中少年乘機竊發,倡言起義,實縱剽劫。康侯乃糾結鄉勇數千人,助當事破平之。中丞土公國寶恨洞庭兩山不靖,將大索湖中。康侯聞之,急宰牛載酒,厚款求解,湖民以安。當流寇之再出鄖襄也,朝廷發兵防禦。以兵糧不繼,戍卒譁然。康侯聞之,亟以十萬金為鹽菜費,戢亂兵而安帖之。

  本朝蘆政既行計畝起科,濱山咸擾,將為民累矣。康侯力爭於王侍中,止革之。聞兗東被燹,暴露骸骨數十萬,募人而悉掩之。知親舊逋者不能償契券,數千紙一旦而悉焚之。至於塗窮計盡之輩,則呼而周之。命懸絲縷之人,則助而救之。迷津難渡,則具舟楫以濟之。峻嶺難行,則甃道路以坦之。有郡邑黌宮傾頹朽壞,塈茨而丹艧之。孔道舊蹟,門樓表坊,有輕棄而賤售者,倍其價而存之。墓以封也,樹以表也,有伐樹而削墓者,厚其遺而使人守之。凡此忠君卹民利人利物之事,指不勝屈,說者謂比之陶朱公輸財親黨,卜大夫毀家助邊,康侯實有過之。吾友欽賜舉人世臣,其六世孫,翰林編修煜,其七世孫也。

  順治戊子年,吾鄉膠宛兩山之間,有賊匪萬人嘯聚,擊掠村民,其頭目曰吴匏山、華七、陸四,俱自稱大王,或操舟數百,出沒於鵝湖、茭菱、華蕩,旗鼓相應。當是時,城門晝閉,官兵斂蹟,莫有聲言殺賊者。常熟羊尖鎮東有席華甫瑛、席宗玉琮、席荊生珩兄弟,家素封,其先本東洞庭山,遷居於此,與康侯為兄弟行。三人者皆名諸生,而多智略,乃相議曰:「民之銜賊也深矣,擄其貲,淫其婦,火其廬,恨無人為之率先耳。袒臂一呼,人必響應,此摧枯之勢也。」荊生曰:「欲為民除害,當散財而養士,然不可以輕試。且擅兵興衆,即為罪階,或請命於上官,又恐掣肘,雖然,必假手於官而後可也。」

  於是荊生入城見邑侯瞿公,名四達,河內人。語之曰:「鄉賊多,乞速請鎮兵,不然蔓延難治矣。」邑侯曰:「鎮兵暴,徒擾民。」荊生曰:「然則起一城之衆,父臺自將之,某兄弟率鄉人之勇者從旁相助,必剋賊矣。」邑侯曰:「城無守奈何?」荊生默然良久,曰:「賊所耳而目之者,鎮兵縣兵也。兵來賊去,兵去賊來,民無噍類矣。夫鎮兵縣兵之不可遣,誠如公慮。今賊跨城邑,掠貲重,淫凶焚殺,而官兵莫之攖,驕甚矣。彼不虞鄉兵之猝至也,今能得父臺委片札,使愚兄弟得長一鄉,率衆出不意,所謂批亢擣虛,是父臺不賫糧,不折矢,可一戰而滅矣。」邑侯大喜,即給旗委札,出庫兵,恣荊生所取。

  荊生歸,而華甫已先集三千人。為防守計,兄弟三人又各以千金為助,日給錢米,為諸鄉勇安家,禦賊之日則倍是,更班巡警,直宿外悉守家肄農業,有不從者罰,從賊者殺之,以首解縣。約束既定,推山明為隊長。山明故烈士,勇力絕人,而爽直和易,無不敬愛之。五月望日,宰牛享士,部伍始定。二十五日,賊知之,突擊羊尖鎮,勢甚張,建大旗,曰「大明中興」。有數人來約戰,荊生慷慨慢罵,曰:「汝等豈不知聖主賢臣之俱出乎!尚猖獗如是,不日而殄滅矣。」宗玉乃集衆議,言人人殊。荊生銳然欲出,謂宗玉曰:「此先來者零賊也,避堅而擊瑕,莫踰於今日。如賊衆齊集,則彼勢盛,我怯矣。」乃貫甲提刀出勒衆,衆唯唯。二十七日平明,賊索戰,列陣天台寺。日方午,華甫率勇敢者數十人先出衝其鋒,賊皆陷,荊生與諸弟姪繼進,砲銃齊發,呼聲動天,賊大潰。追至宜橋,賊縱火焚燒,烟焰迷目,宗玉越火而前,與賊相攻擊,殺七人。華甫大呼曰:「前近宛山,皆賊巢,不可進,彼衆我寡,難敵矣,不若收兵固守為萬全計。」宗玉聽之,乃三轉旗,衆皆退。退至鎮,鎮民之老弱婦女逃避者已盡歸,咸望塵而拜。

  六月六日,賊復熾,扎營李家墳,營廣二里許。華甫、宗玉、荊生以三千人繼進,因與山明上馬而馳,賊惶急散走,以百艘越茭菱南去。大衆集,無以渡,遙望賊旗飄飄然,惟歎恨而已。

  七月朔薄暮,適大霧,荊生曰:「翦此賊在今夕矣。」因與宗玉聚百舟,將啟行,而邑侯手札至,且遣捕役官兵以相助,勢愈壯。因穿入蘆葦縱砲鳴鑼,賊聞聲而遁,遺舟八百餘艘,被獲者二十餘賊,并器械糧食等。次日,荊生縛解縣,民皆歡呼,駢肩塞路,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制也。荊生怒,立公庭下斥言曰:「我輩得縣官親札,靖一方之害,乃汝等翻欲陷我耶!寧死賊,毋媚役也。」縣官出為周旋之,駡而散。然諸邑民聞席氏起義,相效之,咸結鄉兵擒殺,百里內賊屍填港,舟不得行,而諸邑之流亡者,亦稍稍歸保妻子復故業矣。

  是時蘇州鎮總兵有楊大宗,常州鎮副總兵有曹虎,本縣有徐參將,詎吴匏山、華七、陸四輩及諸賊匪多黨於三營之兵,兵無賊資,貧甚,銜恨刺骨,悁悁然思一隙以中席也。入楊營者誣荊生窩盜,入曹營者誣華甫、宗玉叛謀,入徐營者誣席氏一門擅殺,凡控六大案。一日忽有常州副總兵曹虎提兵來將滅席氏,荊生有族姪號長康者,善然諾,能辭辯,偕友徐敬賓挺身見曹,呈之以邑侯之榜與札,言起鄉兵者,本出自邑侯,無他意。曹總兵不識字,惟左右是聽,用極刑,令招叛謀,逼之甚,長康不屈死,而敬賓兩足斷,十指折,亦不屈。遂以席氏弟兄名申文按道,而拘提甚急。華甫、荊生既被執,下之獄,將一網無遺矣。邑侯知其事急,具文詳六案以鳴其寃,卒弗解。

  席氏家破身刑,沉寃莫愬,窮詰連引,親朋避逃,惟宗玉一人奔走蘇、常,哀籲於權勢之門而已。有紀綱陳賢者任俠而好施,廣交而多智,為傾身護持,賄通折獄者,得輕比。然而人懷賄賂,需索萬端,荊生曰:「必見撫軍方直供也。」撫軍者,土公國寶也,素重常熟令勦賊功,而不知出諸華甫、宗玉、荊生也。公既閱申文,接荊生甚和煦。荊生因供曰:「大人提雄兵下江左,軍民人等所以望馬首而慴服者,以戢奸禁暴,得保斯民於故業也。今暴者縱之,安者撓之,而衆執事兵弁等又奉行無當,毋乃非大人之初意乎?某居常熟之羊尖地,士絃歌,民稼穡,俗馴風厚,無過此者。然三湖逼其前,四蕩列其後,大海寰其後,長江注其肩,固烟波蘆葦,奸雄藏伏之藪也。治之為甚難,亂之則甚易。況挺而走險,人之本性也。大人蒞茲土,慮深而謀密,外則江海,內則湖蕩,設官委兵,分守要害,真犬牙錯制,詰奸禦盜之良法也。不意官兵肺腸,更甚於盜賊,兵來盜去,縱使劫焚,兵去盜來,盡行抄蕩。甚而至于賄脫真盜,誣指善良。行者斷路,居者巷哭。民自知死於盜死於兵,等死也。遂譁然為盜,三府之民不謀同起,械船飛槳,徧布洪濤,建幟立囤,絡繹村鎮。白骨枕於野,赤血流於河,斯豈厄數之未盡耶?抑民心之好亂耶?夫不亂於招撫之初,而亂於安撫之後者,其故可知也。本縣瞿父母蒿目時艱,熟籌本計,以為請鎮兵,庫竭而糧耗,出縣兵,城虛而勢危。是以委札鄙儒,略無疑忌者,以生世儒家,誠謹可倚也。受任以來,勦賊是務,捐資竭產,臥甲枕戈,凡數月不寢處,得以平劇盜,復耕作,輸賦稅,是非為身謀,而為國謀也。生並不敢干當路,望厚賞,與彼弁爭尺寸,而彼弁者喪心病狂,誣縱殺,誣叛謀,誣窩盜,又誣造偽札,置偽官。果是者一死不足以塞責,而滅族有餘矣。瀝肝碎首,無以鳴冤,誓日指天,莫能伸曲。伏願大人提貪弁與生質是非,鞫情實,得一言之見雪者,死亦瞑目也。今生已被虜,人被殺,兒孤婦寡,飢寒交迫,形槁心灰,雖生亦猶死也。生死不足惜,而大人保■〈釐,牙代未〉江左,嘉惠萬民,竊憂諸執事武弁之未可信任也。」荊生言既切,淚下交頤。土公見之,愴然色變,顧左右而嘻曰:「不意官兵之至此也。」

  華甫、荊生之獄已涉期年,至是始雪,即彙集文書發本縣,一讞而還。旋將華七杖斃,其吴匏山、陸四已為鄉人所殺,磔其尸。時猶有薦紳先生得盜賄為之出結保護於當事者,土公乃飭江南分巡諸鎮將,一時收營。旋上聞,非奉檄毋許出兵,武官不得受民詞,擅詰斷,權歸有司。自此民不苦賊,而江南大治。

  ○吴留村

  吴留村,名興祚,字伯成,其先本浙之山陰人,中順治五年進士,時年十七。其明年,即選江西萍鄉縣知縣,遷山西大寧縣知縣,陞山東沂州府知府。以事鐫級,左補江南無錫縣知縣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立取庫金三千兩,吴疑之,詰以數語,其人伏罪。乃告之曰:「爾等是極聰明人,故能作此伎倆。若落他人手,立斬矣。雖然看汝狀貌,尚有出息。」乃畀以百金,縱之去。

  後數年,閩寇日熾,吴解餉由海道至厦門,忽逢盜劫,已而盡還之。盜過船叩頭謝罪曰:「公,大恩人也。」詢之,即向所持札取庫金者。由是其人獻密計,為內應,將以報吴。時閩浙總督為姚公啟聖,與吴同鄉,商所以滅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閩既復,姚上聞,特擢福建按察使,旋陞兩廣總督。

  留村在無錫既膺殊遇,夙駕將行,錫之父老士庶被澤蒙庥者,自縣治以至河干,直達於省城之金閶門,八九十里,號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數萬人。其搢紳及受知之士,則操舟祖道,肆筵設席,鼓吹喧闐。或有執巵酒以獻於道路者,亦連檣數十里,依依不舍,使君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王永康

  蘇州王永康者,逆臣吴三桂壻也。初,三桂與永康父同為將校,曾許以女妻永康。時尚在襁褓,未幾父死,家無擔石,寄養鄰家。比長飄流無依,至三十餘猶未娶也。一日有相者謂永康云:「君富貴立至矣。」永康自疑曰:「相者言我富貴立至,從何處來耶?」有親戚老年者知其事,始告永康。時三桂已封平西王,聲威赫弈。永康偶檢舊篋,果得三桂締姻帖,始發奇想。遂求乞至雲南,無以自達,書子壻帖詣府門,越三宿乃得傳進。三桂沉吟良久,曰:「有之。」命備一公館,授為三品官,供應器具,立時而辦,擇日成婚,粧奩甚盛。一面移檄江蘇撫臣,為其買田三千畝,大宅一區,在今郡城齊門內拙政園,相傳為張士誠壻偽駙馬潘元紹故宅也。永康在雲南不過數月,即攜新婦回吴,終未接三桂一面。永康既回,窮奢極欲,與當道往來,居然列于公卿之間。後三桂敗事,永康先死,家產入官,真似邯鄲一夢,吴中故老尚有傳其事者。

  ○礮異

  明季亡將王蜚結水寨于太湖,沉一大礮于吴塘門。值水涸,里人秦宇明獲之,利其鐵,夜靜時,袖椎掊擊,礮作大聲吼,聲聞數里,懼而埋之田。十餘年,邑武弁張姓者鎮守吴塘門,居人有與秦相仇,指稱田中藏炮,秦因此破家。移礮置無錫縣南城門上,以朱紅虎頭牀覆載之。歷二十年,耿精忠反于閩,檄四方礮赴,南取而去。

  ○小韓都堂

  順治十六年,海寇作亂,蘇郡有駐防兵來守,將軍祖大壽圈封民居以為駐防之所,號大營。兵自婁門至桃花隖寶城橋而止,獨不及後板廠一隅。緣後板廠有李灌溪模,曾任前明兵備。時祖公為微員,有事當刑,幕友勸李解救。李適擲色,曰:「此人有福,當得全色。」一舉而得六紅,遂救之,得免,祖故以此報之也。康熙三年,撫軍韓公心康奏請以駐防兵移至京口,去之日,恐兵有變,預與將軍謀,先備船于城外,令兵一時盡行出城,不得停留一刻,違者斬首。蓋當時民間有借兵銀者,償之無已,名曰滿債。韓公深知其意,預令欠戶遠逃,貼撫軍封條于門,兵來索債見之,舍去,民賴以安。吴人感其德惠,立祠于虎邱半塘,春秋祀之,今韓公祠是也。公撫吴時年未三十耳,俗呼為小韓都堂。

  ○欠糧

  順治十八年春,巡撫朱國治奏銷十七年分條銀,計江南紳士以逋欠除名者一萬四千餘人,常熟一縣計七百餘人,宮牆為之一空。

  ○善知識

  吾鄉華公亦祥,中順治十六年進士第二人,聖眷甚優。康熙初,嘗隨車駕幸香山,有某禪師者,德望素著,聖祖見之如禮佛然,而此僧箕踞自若也,亦祥含怒未發。頃之,車駕出門,亦祥遂取所持錫杖痛毆之,慢駡曰:「爾何人,敢受天子拜耶!」僧曰:「不拜我,拜佛。」華亦曰:「我不打你,打佛。」僧乃合掌曰:「阿彌陀佛,善知識。」

  ○康熙六巡江浙

  聖祖仁皇帝南巡始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十月二十六日,御舟抵滸墅關,先于二十四日過揚州,將由儀徵幸江寧府。忽遇順風,可以速達京口,遂乘沙船順流而下,次早上金山,晚而登舟揚帆過丹陽、常州、無錫,俱未及泊,一晝夜行三百六十餘里。時湯文正公斌正為巡撫,務儉約,戒紛華。御舟已入邑境,縣令猶坐堂皇決事也。上騎馬進閶門,士庶夾道,至闐塞不得前。上輒緩轡,命勿跪,訪求民間疾苦,藹然若家人父子。至接駕橋南,行幸瑞光寺。巡撫前導,由盤門登城,窮簷蔀屋,極目無際,上為睠念者久之。遂從齊門而下,幸拙政園,晚達葑門,駐蹕織造府。

  第二次南巡是二十八年己巳,二月初三日,御舟抵滸墅關,蘇州在籍諸臣汪琬、韓菼、歸允肅、繆彤等接駕。日晡時,上入城,衢巷始結燈綵。次日,幸虎邱,登萬歲樓。時樓前有玉蝶梅一株盛開,芳香襲人。上注目良久,以手撫之。出至二山門,有蘇州士民劉廷棟、松江士民張三才等伏地進疏,請減蘇、松浮糧。上命侍衞收進,諭九卿科道會議。至十九日,車駕自浙江回蘇,合郡士庶進萬民宴,上頷之,命近侍取米一撮,曰:「願百姓有飯喫。」士民復請,上又取福橘一枚擲下,曰:「願爾等有福也。」

  第三次南巡是三十八年己卯,奉慈聖太后以行。三月十四日駕抵蘇州,在籍紳士耆老接駕,俱有黃綢旛,旛上標明都貫姓名、恭迎聖駕字樣。自姑蘇驛前,虎邱山麓,凡屬駐蹕之所,皆建錦亭,聯以畫廊,架以燈綵,結以綺羅,備極壯麗,視甲子、己巳逾十倍矣。十八日,恭逢萬壽聖誕,凡百士庶獻康衢謠若干帙,頌聖詩若干帙,萬壽詩若干帙,分天地人和四冊,以祝萬年之觴。又于諸山及在城名剎廣列祝聖道場,百姓歡呼塗路。十九日,召蘇州在籍官員翁叔元、繆曰藻、顧汧、王原、祁慕琛、徐樹穀、徐升入見,賜賞各有差。又賜彭孫遹、尤侗、盛苻升御書扁額。二十日辰刻,御駕出葑門,登舟幸浙江。時兩江總督為遂寧張鵬翮,江蘇巡撫為商邱宋犖也。上問云:「聞吴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臣鵬翮奏云:「此習俗使然。」上笑云:「此事恐爾等亦未能勸化也。」四月朔日,駕由浙江回蘇。

  初二日傳旨,明日欲往洞庭東山。初三日早出胥口,行十餘里,漁人獻饌魚銀魚兩筐,乃命漁人撒網,又親自下網獲大鯉二尾。上色喜,命賞漁人元寶。時巡撫已先到山上,少頃,有獨木船二撥槳前行,御舟到岸,而隨從者未至。巡撫備大竹山轎一頂伺候,上升輿,笑曰:「到也輕巧。」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餘人執香跪接,又有比丘尼豔妝跪而奏樂,上云:「可惜太后沒有來。」其時翠峰寺僧超揆步行先驅,引路者倪巡檢、陳千總也。在山士民老少婦女觀者雲集,上分付衆百姓:「你們不要踹壞了田中麥子。」是時菜花已經結實成角,上命取一枝細看,問巡撫何用,奏云打油。上曰:「凡事必親見也。」是日有水東民人告菱湖坍田賠糧,收紙付巡撫。上問扈駕守備牛斗云:「太湖廣狹若干?」奏云八百里。上云:「何以具區志止稱五百里?」奏云:「積年風浪,衝坍隄岸,故今有八百里。」上云:「去了許多地方,何不奏聞開除糧稅乎?」奏云:「非但水東一處,即如烏程之湖漊,長興之白茅嘴,宜興之東塘,武進之新村,無錫之沙潡口,長洲之貢湖,吴江之七里港,處處有之。」上云:「朕不到江南,民間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初四日,即由蘇起鑾北發。

  第四次南巡是四十二年癸未,二月十一日,駕抵蘇州。時巡撫宋犖尚在任,一切行宮綵亭俱照舊例。犖扈從時,見上勤于筆墨,每逢名勝,必有御製詩,或寫唐人詩句。犖從容奏云:「臣家有別業在西陂,乞御筆兩字,不令宋臣范成大石湖獨有千古。」上笑曰:「此二字頗不易書。」犖再奏云:「臣曾求善書者書此二字,多不能工。倘蒙出自天恩,乃為不朽盛事。」上即書二字頒賜。頃之,又命侍衞取入,重書賜之,上勤于筆墨如此。

  第五次南巡是四十四年乙酉,三月十八日,駕抵蘇州。是日為萬壽聖誕,奉上諭:「江南上下兩江舉監生員人等,有書法精熟,願赴內廷供奉抄寫者,著報名齊集江寧、蘇州兩處,俟朕回鑾日親加考試。」四月十四日,命掌院學士揆敍赴府學考,進呈冊頁,取中汪泰來等五十一人,同前考過郭元釪等十人俱赴行宮引見,各蒙賜御書石刻孝經一部。是年,駕又幸崑山縣,登馬鞍山,旋往松江閱提標兵水操。

  第六次南巡是四十六年丁亥,二月二十六日,上幸虎邱山。三十日,幸鄧尉山聖恩寺,僧際志恭迎聖駕。午後傳旨宮門伺候,御賜人參二觔,哈密瓜、松子、榛子、頻婆果、葡萄等十二盤。上云:「吾見和尚年老也。」六次南巡中,天恩溫諭,莫可殫述,江南父老至今猶能言之。初,無錫惠山寄暢園有樟樹一株,其大數抱,枝葉皆香,千年物也。聖祖每幸園,嘗撫玩不置。回鑾後,猶憶及之,問無恙否。查慎行詩云:「合抱凌雲勢不孤,名材得並豫章無。平安上報天顏喜,此樹江南只一株。」迨聖祖賓天,此樹遂枯,亦可異也。

  ○鬥富

  康熙初,有陽山朱鳴虞者,富甲三吴,遷居申衙前,即文定公舊宅。其左鄰有吴三桂侍衞趙姓者,混名趙蝦,豪橫無比,常與朱鬥富,凡優伶之遊朱門者,趙必羅致之。時屆端陽,若輩先赴趙賀節飲酒,皆留量。趙以銀杯自小至大羅列於前,曰:「諸君將往朱氏,吾不強留,請各自取杯一飲而去何如?」諸人各取小者立飲,趙令人暗記,笑曰:「此酒是連杯偕送者。」其播弄人如此。

  朱曾於元宵掛珠燈數十盞於門,趙見之愧 無以匹,命家人碎之。朱不敢與較,商于雅園顧吏部予咸,顧唯唯。乃以重幣招吴三桂壻王永康來讌飲,席散遊園,置碎燈于側。王問曰:「可惜好珠燈,何碎不修?」朱曰:「此左鄰趙蝦所為,因平西之人,未敢較也。」王會意,耳語家人連夜逐趙出城另遷,一時大快人心。鳴虞之子後入翰林,常與王往來。王居北街拙政園,俱先三桂死。今申衙前尚有陽山朱衖之名,問所謂朱鳴虞、趙蝦之號,竟無有知者。

  ○南州逸事

  玉峯徐大司寇乾學,善飲啖,每早入朝,食實心饅頭五十、黃雀五十、雞子五十、酒十壺,可以竟日不饑。同朝京江張相國玉書,古貌清臞,每一朝止食山藥兩片、清水一盃,亦竟日不饑。二公之不類如此。徐公解組後,常寓蘇州雅園顧氏。凡人有一面者,終身不忘,無材藝者不入門下。有執贄者先繕帙以進,公十行俱下,頃刻終篇,其有不善處,則折角志之。其人進見,公面命指示,一字不爽。故凡人有奇材者,必有異相也。

  ○測字

  閶門外上津橋朱某家貧,欲入山尋死,遇仙解救,授測字一書,其驗如神。求之者必需預定日期,每日只測一字,取資一兩,懸牌門首,某日測某人字。時吴三桂將反,有文書來,向蘇藩庫借餉十萬兩。方伯慕公天顏躊躇莫決,乃延朱測字,且告以故。朱曰:「請命一字。」適几上有殘柬,慕公隨手翻轉,指「正」字為枚。朱曰:「不可借。『正』似『王』字,王心已亂。且柬正面合几上,正而反矣,即反之兆也。」慕即拒之。未幾,果應其言。其子亦習父業,占驗不減于父,但非一日測一字也。有人以「武」字問有子否,朱曰:「絕矣,一代無人,自此而止。」其人果無後。朱子死,其書徧尋不得,或以為仙人收去,遂失其傳。朱之孫號心傳,曾孫號孔亭,俱習醫,亦頗有名。

  ○題壁

  康熙十八年,三藩為亂,調兵四出。有卒過橫涇,宿關帝廟,題二絕句云:「昔為典兵使,今反在兵列。十載從軍行,太阿混凡鐵」。「四海男兒志,沙場得得行。深閨今夜月,同此照淒清。」此人亦奇士也。

  ○騏驥詩

  吾鄉有錢一飛者,嘗賦騏驥詩七古一首,言馬至騏驥之良,尚為人駕馭,羈絆其身,故結句云:「何如猛虎深山裏,一嘯風生百獸寒。」其父見之愀然曰:「此子將來必為盜賊。」欲殺之,一飛遂逃去,後為逆臣吴三桂將領參謀。康熙十九年正月,勇略將軍趙良棟領兵追勦,一飛始逃歸。老而無子,竟以壽終。

  ○人心刁詐

  康熙二十三年,兩江總督于清端公成龍,喜微服潛行,察疑獄,求民隱。然奸人造言散布,以傾怨家,或反失入,屬吏雖灼知而不敢言也。有布衣程姓者,進見直言,且指目擊一二事為徵,公悚然曰:「微子言,吾安知人心刁詐若此耶?」

  陳恪勤公鵬年守吴,亦喜微行。有金獅巷富室汪姓兩子,以曖昧事殺其師,賄通上下,衙門以疑案結局。惟公不可以利誘,汪遂重賄左近茶坊、酒肆、脚夫、渡船諸人,囑其咸稱冤枉。公察之,衆口如一,遂不深究。又劉家浜富家乳嫗攜一小孩,看稍懈,忽不見,殺死城干,剝去金珠衣服,緝凶無著。公夜出查訪,遇醉漢曰:「此沈某殺也。」次日拿沈審問,沈極口稱冤。其實並無此事,略加刑即釋焉。孔子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善夫!

  ○鐵面御史

  湯文正公斌蒞任江蘇,聞吴江令即墨郭公琇有墨吏聲,公面責之。郭曰:「向來上官要錢,卑職無措,只得取之於民。今大人如能一清如水,卑職何敢貪耶?」公曰:「姑試汝。」郭回任,呼役汲水洗其堂,由是大改前轍。公喜,特保舉卓異。而前任督撫江蘇者,余公國柱也,方掌綸扉,徵賄巨萬,聞之啣恨刺骨。嗾人劾奏,虞山翁鐵庵司寇,從而和之。賴聖祖皇帝英明,稔知郭無他故,得以保全。時長洲貢生何義門焯在京考選為司寇門生,遂登翁之門,攘駡不已,索還門生帖,否則改稱,不認為師,義門由是知名。二十六年,郭公內陞御史,于半年中參罷三宰相、兩尚書、一閣學,直聲振天下,稱為鐵面御史。旋以吴江張令虧空,舉發舊案,株連落職,擬遣戍。幸蒙聖明洞鑒,以郭琇居官尚有風力,免其治罪。二十八年,擢兩湖總督。

  ○明哲保身

  湯潛庵先生撫蘇時,嘗詣東林講學。有邑紳某,曾委蛇闖逆而脫歸者,于座講明哲保身之義,縷縷不絕。潛庵厲聲云:「比干諫而死,亦是明哲保身。」邑紳面發赤,無地可入。然先生實不知其舊事也。

  ○陸清獻公

  陸稼書先生宰嘉定,日坐堂上課子讀書,夫人在後堂紡績。民有事控縣者,即出票交原告,喚被告,如抗出差。其聽訟也,以理喻,以情恕,如家人父子調停家事,漸成無訟之風。有兄弟爭訟不休,公謂之曰:「弟兄不睦,倫常大變,予為斯民父母,皆予教訓無方之過也。」遂自跪烈日中,訟者感泣,自此式好無尤。嗚呼!若先生者,誠聖人所謂「道之以惪,齊之以禮,有耻且格」者也。公生辰,貧不能備壽筵,夫人笑之,公曰:「汝且出堂視之,較壽筵何如?」但見堂上下,香燭如林,斯民敬之若神明焉。

  相傳稼書先生歿後,為嘉定縣城隍,縣民數百人直至平湖接公上任。時先生夫人尚在,謂縣人曰:「公在縣時不肯費民一錢,今遠道見迎,恐非公意耳。」

  ○御舟即事詩

  吴南村廷楨,博學多才,書法少師趙、董,館于巡撫慕公天顏署中。南村故吴人,因冒陝西籍中式北闈,行查斥革。康熙三十八年三月,恭逢聖祖南巡,廷楨獻詩。四月朔日,上自浙江回鑾,伏謁平望河干。上召見,命作御舟即事,韻限三江一絕。吴援筆立就,云:「金波溶漾照旌幢,共慶回鑾自越邦。」正在搆思,聞自鳴鐘響,宋中丞犖奏曰:「將到吴江矣。」吴遂得續句云:「御幄裁詩行漏報,計程應已到吴江。」上得詩,甚喜,稱賞。次日引見,命廷楨寫擘窠大字訖,問廷楨曰:「蘇州民既庶矣,看來是庶而未富。」對曰:「並非不富,只因皇上視民如傷之心太切了,覺得如此。」天顏甚豫,遂命禮部註冊復還舉人。其明年會試中進士,入翰林,官至宮諭。

  ○重遊虎邱詩

  滄州陳公鵬年,康熙辛未進士,以大學士張鵬翮薦,出知江寧府。四十二年,聖祖南巡,總督阿山借供帳名,欲加賦稅。公力爭曰:「官可罷,賦不可增。」阿銜之。公嘗逐羣娼,建亭其上,月朔宣讀聖諭。阿乃劾公大不敬,以此落職,下之獄,絕其食。獄卒憐之,私哺以餅餌,為守者李丞偵知,杖卒四十,曰:「與一勺水如之。」公自問命絕矣。適浙撫趙公申喬過之,叱獄官,得以生。聖祖赦其罪,命入武英殿修書。尋起知蘇州府。重遊虎邱詩云:「雪艇松龕閱歲時,廿年踪蹟鳥魚知。春風再掃生公石,落照仍銜短簿祠。雨後萬松全遝匝,雲中雙塔半迷離。夕佳亭上憑闌處,紅葉空山繞夢思。塵鞅公餘半晌閑,青鞋布襪也看山。離宮露出雲霄上,法駕春留紫翠間。代謝已憐金氣盡,再來偏笑石頭頑。楝花風後遊人歇,一任鷗盟數往還。」時總督噶禮以為誹謗,句句旁註而劾奏之,摘印下獄中。聖祖詔曰:「詩人諷詠,各有寄託,豈可有意羅織,以入人命。」復其官。尋擢霸昌道,旋陞江寧布政使。

  ○燒坯

  康熙末年,總督噶禮由晉撫陞任兩江,辦事勤敏,喜著聲威。嘗以南闈號舍逼窄,請旨增建,即今平江府各字號是也。而貪婪不法,無敢言者。辛卯歲,江南科場事發,噶袒護之,得銀數十萬兩。又大縱估客糶米出洋,米價一時騰躍,以至軍民交怨。時儀封張清恪公伯行為江蘇巡撫,密飭查拿,果得總督令箭,並訪獲張元隆等交通海賊情狀,以實參奏。聖祖震怒,正欽差張鵬翮出京審辦科場,兼訊噶禮。而噶禮權勢甚盛,遂以反誣,革張伯行職。事聞,聖祖曰:「朕素所知張伯行為天下第一清官,著加恩免議。」旋調倉場侍郎,而罰噶禮修熱河城工,以贖前愆。

  五十一年九月,上知城工未完,懈於督辦,遂將噶禮拿交刑部。適噶禮之母詣都察院訟禮忤逆,令家人進毒弒母等事。奉旨廷訊,果然,發部議以淩遲處死。上命先將噶禮眼珠打出,又割其兩耳,籍沒其家,妻子同謀,法皆斬首。其母恨禮甚,又詣刑部,請照陶和氣例,淩遲後焚尸揚灰。有旨賜帛,而噶禮又賄囑帛繫未絕時,即行棺殮。監絞官候至夜分,忽聞棺中語云:「人去矣,我可出也。」聞者大駭,劈其棺。噶禮遽起坐,因耳目俱無,不知所之。監絞官懼事洩,一斧劈倒,連棺焚化,始行覆命。聖祖笑曰:「這奴才真燒坯也。」此案見康熙五十一年邸抄。

  ○水鑑

  雍正初年,田公文鏡撫豫十有二年,威不可犯,大法小廉,查逐坐省 長隨禁止,府州縣官,毋許逗留省城。往來晏會,隨到隨見,見後即去,如有言未盡,只許留宿城外,次日禀見遄行,自此怨聲載道。清則清矣,而郡中商民之生計絕矣。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是知為人上者,毋為民鑑,當以水鑑也。

  ○為政不相師友

  雍正間,朱文端公軾以醇儒巡撫浙江,按古制婚喪祭燕之儀以教士民,又禁燈棚、水嬉、婦女入寺燒香、遊山、聽戲諸事。是以小民肩背資生,如賣漿市餅之流,■〈施,弓代方〉擔閉門,默默不得意。迨文端去後,李敏達公衛蒞杭,不禁妓女,不擒摴蒱,不廢茶坊酒肆。曰:「此盜線也,絕之則盜難踪蹟矣。」公雖受知于文端,而為政不相師友,一切聽從民便,歌舞太平,細民益頌禱焉。人謂文端是儒者學問,所謂「齊之以禮」。敏達是英雄作為,所謂「敏則有功」也。

  ○獨力捐辦御道

  乾隆十六年辛未,高宗第一次南巡,江南總督黃廷桂馭下嚴,催督急,州縣奉行不善,因科派地方紳富各人承辦,人心惶惶。蘇州紳士畏廷桂勢,唯諾不辦。在籍翰林蔣恭棐負重望,暨其兄戶部郎中蔣曰梅、弟刑部員外蔣楫、姪內閣中書蔣應力持不可,見廷桂侃侃議論,不稍貶損。適御史錢琦風聞其事,參劾廷桂一摺,奉旨嚴行申飭。

  時蔣氏官監司、郡守、州牧、邑令者三十餘人,相約助捐。惟楫力拒之曰:「吾承先人餘業,衣食稍給,理宜報効朝廷于萬一。弟姪輩居官在外,一郡有一郡之政,一邑有一邑之政,學校農桑,有關國計民生者,事事可取之家財,以利地方。果能罄家為國,百姓受福,吾榮多矣。」乃獨力捐辦御蹕臨幸大路,計費白金三十餘萬兩,親自督工,晝夜不倦。楫字濟川,諸蔣中家最饒,性慷慨,仗義疎財。官刑部十年,明慎練達,囹圄有頌聲焉。

  ○失一知己

  胡中藻之文見賞于鄂西林相國,目為昌黎再世。後相國薨,左遷為光祿寺卿,乃鬱鬱不樂,發言多犯,卒干大戮。失一知己,便爾喪身,可畏哉!

  ○安頓窮人

  治國之道,第一要務在安頓窮人。昔陳文恭公宏謀撫吴,禁婦女入寺燒香,三春遊屐寥寥,輿夫、舟子、肩挑之輩,無以謀生,物議譁然,由是弛禁。胡公文伯為蘇藩,禁開戲館,怨聲載道。金閶商賈雲集,晏會無時,戲館酒館凡數十處,每日演劇養活小民不下數萬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昔蘇子瞻治杭,以工代賑,今則以風俗之所甚便,而阻之不得行,其害有不可言者。由此推之,蘇郡五方雜處,如寺院、戲館、遊船、青樓、蟋蟀、鵪鶉等局,皆窮人之大養濟院。一旦令其改業,則必至流為遊棍,為乞丐,為盜賊,害無底止,不如聽之。潘榕臯農部遊虎邱冶坊浜詩云:「人言蕩子銷金窟,我道貧民覔食鄉。」真仁者之言也。

  ○田價

  前明中葉,田價甚昂,每畝值五十餘兩至百兩,然亦視其田之肥瘠。崇禎末年,盜賊四起,年穀屢荒,咸以無田為幸,每畝秪值一二兩,或田之稍下,送人亦無有受諾者。至本朝順治初,良田不過二三兩。康熙年間,長至四五兩不等。雍正間,仍復順治初價值。至乾隆初年,田價漸長。然余五六歲時,亦不過七八兩,上者十餘兩。今閱五十年,竟亦長至五十餘兩矣。

  ○米價

  康熙四十六年,蘇、松、常、鎮四府大旱,是時米價每升七文,竟長至二十四文。次年大水,四十八年復大水,米價雖較前稍落,而每升亦不過十六七文。雍正、乾隆初,米價每升十餘文。二十年蟲荒,四府相同,長至三十五六文,餓死者無算。後連歲豐稔,價漸復舊,然每升亦秪十四五文為常價也。至五十年大旱,則每升至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後,不論荒熟,總在廿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間為常價矣。

  ○銀價

  顧亭林日知錄記明洪武八年造大明寶鈔,每鈔一貫折銀一兩,四貫易黃金一兩。十八年後,金一兩當銀五兩。永樂十一年,則當銀七兩五錢。萬曆中,猶止七八換。崇禎中,已至十換矣。國朝康熙初年,亦不過十餘換。乾隆中年,則貴至二十餘換。近來則總在十八九、二十換之間。至於銀價,乾隆初年,每白銀一兩換大錢七百文,後漸增至七二、七四、七六至八十、八十四文。余少時每白銀一兩,亦不過換到大錢八九百文。嘉慶元年,銀價頓貴,每兩可換錢一千三四百文,後又漸減。近歲洋錢盛行,則銀錢俱賤矣。

  ●叢話二 閱古

  周曶鼎

  周邢叔鐘

  周太簇鐘

  周散邑銅盤

  秦權

  漢量

  漢陶陵鼎

  漢銅洗

  建昭雁足鐙

  漢長安銅尺

  古泉

  錢笵

  秦漢銅印

  秦漢瓦當

  古磚

  銅鼓

  銅帶鉤

  玉昭文帶

  古鏡

  唐鏡

  鐵券

  金塗塔

  宋宣和銅器

  宋磁器

  岳氏銅爵

  秦檜鐵鍋

  元石礎

  ○周曶鼎

  鎮洋畢秋帆先生巡撫陝西時得此鼎,高漢尺二尺四寸,周四尺八寸,兩耳,三足,中有銘文二十四行,共計四百又三字。銘分三節,第一節蓋因王錫曶赤環赤金等,而用金作牛鼎以祀文考宄伯也。第二節則小子■〈〈林上隹下〉攵〉訟于井叔,以金百爰贖五夫,曶受五夫而為誓詞也。第三節匡衆寇曶禾十秭,曶告東宮,因與匡季為誓詞也。案說文曰部:「■,出氣詞也,象氣出形。」籀文從口,今無此字,皆作忽。余謂象人言時口中出氣易于散也。春秋傳曰:「其亡也忽焉。」楚詞:「忽而來兮。」洛神賦:「飄忽若神。」漢樊敏碑:「奄曶藏形。」皆言易散之義。古人命名,自有意見,不必定取吉祥語。如論語之仲忽,春秋之鄭太子忽,皆名忽也。先生既得此鼎,久置經訓堂之東樓。余嘗請于先生,盍送曲阜孔廟,供奉殿庭,垂之千古乎。卒未果,惜哉!

  ○周邢叔鐘

  秋帆先生家又有邢叔鐘一具,高漢尺五尺二寸,前後面俱十二乳,滿身青綠,間有硃砂斑,真寶物也。銘文四行,剝蝕過半,惟有「邢叔母曰:髀叔文祖皇考,對揚乃德,得屯乍魯永終于吉。毋不敢弗帥用文祖皇考」三十二字尚可辨,因名之曰邢叔鐘。此器曾開貢單奏進,以斤兩太重,難于擡運,入乾清門,而侍衛內監又不敢據以進宮,遂發還。先生歿後,家產入官,不知此鐘猶在人間否也。

  ○周太簇鐘

  金陵司馬舍人亶有周鐘一具,高一尺五寸,銘文中有■字不可識,遂將搨本質之歙縣程瑤田先生,以周尺度之,曰:「此太簇鐘也。」瑤田深于小學,當必有據。

  ○周散邑銅盤

  散邑盤,舊藏揚州徐氏,今歸洪氏,華秋嶽嘗繪圖。其形如盤,盤中有文十九行,末一行蝕其半,共計三百五十七字。山陽吴山夫、紹興俞楚江、嘉定錢辛楣、儀徵江秋史、曲阜孔光生、蘇州江鄭堂皆有釋文。阮雲臺先生為浙江巡撫時,收入積古齋鐘鼎款識,嘗命工仿造一箇,可以亂真。

  案商、周之器,西漢時已有出土者,得之以為祥瑞,因而改元、立祀、作歌。至張敞、鄭衆,皆能辨識,其來尚矣。魏、晉、六朝、隋、唐之間,無有明其學而為考訂者。自宋劉原父刻先秦古器記,遂有歐陽永叔、葉少蘊、李公麟踵其後,而趙明誠、董彥遠、黃伯思、薛尚功、王子弁、翟耆年亦有著錄。自此好古之士,每得一器,必將諸集錄證之。而本朝之西清古鑑,尤備千古未有之奇。近時阮雲臺宮保又刻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洋洋大觀,愈精愈博,不特可補經傳之所未備,且可益許氏之所未及者,豈僅足資考訂而助翰墨哉!余生平所見商、周之物,如鼎、鐘、彝、卣、壺、爵、盤、觚、觶、敦、匜、鬲,以及戈、劍、弩機之屬甚多,以有款識者為上品,無款識者次之,亦如看書畫,作雲烟過眼可也。

  ○秦權

  余於嘉慶甲子在邗上見一秦權,上有文云:「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共一百字,雖青綠遍體,並不剝蝕一字。心竊疑之,自後又見兩枚,與甲子所見者無異,乃知皆仿造也。

  ○漢量

  漢銅量一,重今曹平三斤十二兩。其文云:「律石衡蘭奉, 【 蝕二字。】 容六斗,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共二十二字。向藏桐鄉汪硯畦家,今不知所歸。又見長白斌少僕家亦有銅量一具,容米四斗許,亦是漢物。說文毇字 【 許委切。】 注云:「米一斛舂為八斗。」又云:「米一斛舂為九斗。」據此則量有大小不同,非若今之定以五斗為一斛也。

  ○漢陶陵鼎

  是鼎為揚州阮雲臺宮保所藏,蓋上有文云:「重十一斤。」器上有文云:「容一斗,重八斤一兩。」又云:「重十斤。」今除蓋以庫平法馬秤之,重四斤十三兩三錢二分。所云容一斗者,以今官斗較之,得一升八合。何古今權量之不同也。宋陳無擇云:「二十四銖為兩,每兩古文五銖錢四箇,開元錢三箇。」至趙宋廣科,以開元錢十箇為兩,今之三兩當漢、唐十兩。故今之升斗、尺寸、斤兩,皆後大於前也。宮保云:「器與銘辭不相應者,恐當時共鼎正多,不知何時互錯耳。」鼎今藏焦山方丈。嘉慶十九年冬,余從高郵回吴,適遇王南陔中丞,同遊焦山,撫摩一過。

  ○漢銅洗

  漢銅洗,余所見者不下十數具,即古盤匜之屬也。有陽嘉洗,有大吉羊洗,有富貴昌宜侯王洗,有章和、中平、永建洗,有宜子孫大富貴洗,大約皆本朝出土者居多。

  ○建昭雁足鐙

  青浦王蘭泉司寇家有雁足鐙,其鐙檠似雁一足立起,上燃以鐙,燭油並用,製作甚精。上有「建昭三年,考工輔為內者造銅雁足,重三斤八兩」云云五十九字。阮雲臺宮保考為大將軍王鳳之物。鳳于永光二年嗣封陽平侯,陽朔元年成帝所賜也。嘉慶廿五年春,余嘗仿造四具,贈斌笠耕觀察,觀察自為製銘,每當夜宴,四鐙爛然,頗令人發懷古之幽情也。

  ○漢長安銅尺

  銅尺一,今藏嘉定瞿木夫通守家,銅質堅貞,青綠可愛。上有文云:「長安銅尺卅枚,第廿,元延二年八月十八日造。」計十有八字,篆法精密,的是漢人,與曲阜孔氏所藏慮傂銅尺相等,惟此尺作陽文。疊起,較之。慮傂尺短六分。按慮傂尺造于後漢章帝建初六年,距前漢成帝元延二年不過九十二年,已長短之不同如此。漢書地理志:長安縣,高帝五年置,屬京兆尹,為領縣第一。今文云「長安銅尺卅枚」,當是在長安鑄者三十枚,此為第二十,未必鑄三十枚以頒郡縣也。

  晉書律歷志載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史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為尺,相傳謂之漢官尺,未聞有鑄銅為尺者。今慮傂尺既流傳人間,或又疑此尺為劉歆所造。然案宋秦熺鐘鼎款識搨本中有晉尺,上有文云:「周尺,漢志劉歆銅尺,後漢建武銅尺,晉前尺並同。」十九字。今將此尺與晉尺較之,又短八分,則知非歆造矣。案今之裁尺大於工部營造尺,猶之宋三司布帛尺大於晉尺,晉尺大於漢建初尺,建初尺大於元延尺,元延尺大於周尺是也。時代既殊,尺有贏羡,難以定論云。

  ○古泉

  古者金、貨、布、幣、刀俱謂之泉,其名始見於史記平準書及食貨志。梁顧烜有泉譜,宋陶岳有貨泉錄,杜鎬有鑄泉故事,羅泌路史有泉幣考,金光襲有泉寶錄,李孝美、董逌俱有泉譜,洪遵、徐象梅俱有泉志。近方氏嵩年有錢譜十卷,朱氏近漪又有古金待問錄,華氏師道有錢幣考,翁氏宜泉有古錢攷異,所載貨布幣刀大備。

  案管子言:「燧人氏以來,未嘗不以輕重為天下也。」蓋謂制貨以權輕重,此即用幣之始,而其制則未聞。或謂太昊氏以前已有錢矣,高陽氏謂之金,有熊氏謂之貨,陶唐氏謂之泉,夏、商謂之幣,亦謂之布,齊人謂之刀。曰泉、曰布者,取流通之義也。故太公作九府圜法,周景王鑄寶貨,秦鑄半兩,漢興亦有半兩,又三銖、四銖、五銖、八銖。而王莽又鑄貨泉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及貨布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大布黃千之類。又東漢正品亦有五銖,蜀漢正品有直百、直百五銖,又有曰大泉五百、大泉當千者,皆古泉也。

  晉初用魏五銖,吴興沈充又鑄小錢,徑三分,名沈郎錢。又有趙石勒鑄豐貨,成李壽鑄漢興之類。宋有四銖、五銖、二銖、孝建、孝建四銖、景和、永光之類,年號入錢文自此始。齊、梁有五銖、五朱、大通五銖、大富五銖、大吉五銖,拓跋魏有太和五銖、永安五銖之類,陳有大貨六銖,宇文周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布泉,隋亦有五銖錢。至唐初始有開元通寶、乾封錢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元寶之類,而開元通寶最為繁多。其幕有字,乃武宗時所鑄,如京、洛、兗、福、興、平、昌、潤、襄、益、鄂、丹、梓、洪、梁、越、潭、宣、廣、荊、桂、藍之字,猶如本朝順治通寶幕文有同、福、臨、東、江、宣、原、西、薊、昌、南、河、荊、雲、浙、陽、鞏、陝、延、襄是也。即如五代十國所載鑄錢之事,如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閩、吴諸國流傳之錢,亦日漸日少矣。

  嘉慶三年,海州嵇家溝鄉民濬池得巨甕二,發之,中實大泉五十、大布黃千皆滿,土花剝蝕,蒼翠可愛。

  嘉慶戊寅春,紹興西郭門外西彝山下,土人掘得一墓,皆大甎砌成,狀如■〈土遂〉道,其中空洞無物,外有砂缸二具,不甚古,中貯五銖錢數萬枚,並無青綠。郡人陳圭堂親見之,攜以示余。余謂漢、蜀、兩晉時無窰器,唐、宋無五銖錢,皆事之不可解者。

  吴江翁海村言:迪化州有屯兵墾地,得坎窞,深不逾丈,下見牆屋,積米盈倉,青蚨一堆,大徑寸,文曰「永安一千」,皆是鐵鑄。此又前人之所未及者也。

  乾隆己酉歲,荊州築隄取土,得古錢無數。余時在武昌節署,偶渡江至漢口,見肆中有古錢三千枚,皆購得之。其錢文曰「宋通元寶」、「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祐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皇祐元寶」、「至和元寶」、「嘉祐通寶」、「治平元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祐通寶」、「紹聖元寶」、「元符通寶」、「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重和通寶」、「宣和通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建炎通寶」、「紹興通寶」、「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紹熙元寶」、「慶元通寶」、「嘉泰元寶」、「開禧通寶」、「嘉定元寶」、「嘉定之寶」、「大宋元寶」、「紹定通寶」、「端平元寶」、「嘉熙重寶」、「淳祐元寶」、「皇宋元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咸淳元寶」、「德祐元寶」,皆有宋一代之錢。余為分次甲乙,計五十三種。幕中友洪稚存、徐朗齋、方子雲、孫香泉輩見之,半被分去。

  案高宗南渡建都,改杭州曰臨安府,鑄銅牌行用,其文曰「臨安府行用」五字,其陰面曰「準叄伯文省」,亦有「準伍伯文省」者。是當時國貧,補救變通之法。其牌最少。

  嘉慶十八年三月,高郵州城北攩軍樓後,為加築河工隄岸,民夫掘土得鐵錢數萬枚,並古鏡刀劍之屬,又有銅盤磁椀甚多。其錢文曰「祥符」、「天聖」、「熙寧」、「元豐」、「元祐」、「紹聖」、「崇寧」、「政和」、「宣和」、「乾道」、 【 背有同元等字。】 「淳熙」、 【 同十五,春十四,春十六。】 「紹熙」、 【 春元,春三,春四,春五,同二,同五。】 「慶元」、 【 春二,漢四,漢三,同六。】 「嘉泰」、 【 春元,同三。】 「開禧」、 【 春元,春二,漢二,漢三。】 「嘉定」、 【 春四,春十一,春十三,漢元,漢二,漢十三,漢十四。】 「紹定」、 【 春三,春五。】 「淳祐」、「景定」、「皇宋」、「大宋」,計二十餘種,余皆見之,其中亦有銅者。

  按宋史食貨志,兩宋錢幣,本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隨時立制。太祖初鑄錢,俱用銅,凡諸州輕小惡錢及鐵鑞錢,悉禁之。蜀平後,仍用鐵錢,其所謂小平錢、夾錫錢最後出,然亦不能通行郡縣。大觀二年,蔡京復相江南,東西福建、兩浙始許鑄使鐵錢。至紹興末年,淮、楚屯兵,月費五十萬,南北貿易,緡錢之入境者,不知其幾,于是沿邊皆用鐵錢。乾道初,詔兩淮、京西亦用鐵錢。司農許子中以舒、蘄、黃皆產鐵,請各置監鼓鑄,舒州有同安監,蘄州有新春監,廣州有齊安監,江西有廣寧監,興國有富民監、大冶監,臨江有豐餘監,撫州有裕國監,湖北有漢陽監,是以大小鐵錢,通行于兩淮。今諸錢之背有文曰「同」、曰「春」、曰「漢」者,即同安、新春、漢陽諸監之所鑄也。

  ○錢笵

  翁宜泉太守有錢母說,即朱竹垞所謂泉笵,以銅為之,所以鼓鑄也。今官局鼓鑄,皆用翻砂,所云板板六十四者。余嘗親至錢局看鼓鑄,有一板成二三十,有一板成四五十不等,未必定是六十四也。今錢笵亦不等,有五銖泉一板成八枚者,有大泉五十一板成六枚者,亦有四枚兩枚者。笵必兩塊合成,中有二小筍,作牝牡形,所以符合,取不移動也。惟古來博古家總未及此。余所見有四五種,近亦漸少矣。

  ○秦漢銅印

  集秦、漢印者,莫備于顧從義之集古印譜,雖宋宣和印譜、趙子昂印史、王俅嘯堂集古錄,皆所不及也。余少時最嗜漢印,所見官印私印不下千萬枚,皆能鑒別。尤留心於官印,以為漢人繆篆紛紜,參雜隸法,不足以引證說文。而職官之因革廢置,古今不同,實可以表裏史傳也。嘗欲專摹秦、漢、魏、晉、六朝職官及蠻夷諸印為一集,有志而未逮云。

  ○秦漢瓦當

  瓦當者,宋李好文長安圖志謂之瓦頭,蓋屋瓦皆仰,當兩仰瓦之際,為半規之瓦以覆之,俗謂筒瓦是也。云當者,以瓦文中有蘭池宮當、宗正官當、宜富貴當、八風壽存當,是秦、漢時本名。說文解字云:「當,田相值也。」韓非子外儲說:「玉巵無當。」史記司馬相如傳:「華榱璧當。」司馬彪曰:「以璧為瓦之當也。」西都賦:「裁金璧以飾當。」注家謂當即底也,故謂之瓦當。

  按瓦當之文,歐、趙、洪氏俱不載,蓋當時人猶未之見。逮元祐六年,寶雞縣民權氏濬池,得古瓦,文曰「羽陽千歲」,其事載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又黃伯思東觀餘論亦載有「益延壽」三字瓦。自是而後,閴無聞焉。國朝康熙間,侯官林佶人得有長生未央瓦。一時名士俱有詩,見于王阮亭、朱竹垞集中。乾隆初年,浙人有朱楓者,以其子官關中,又得瓦當之有文者三十餘種,因作秦漢瓦圖記。至四十八九年間,鎮洋畢秋帆先生為陝西巡撫,嘗著關中金石記,採瓦當文字十餘種入記中。幕府諸客,如張舍人塤、宋孝廉葆醇、趙文學魏、錢別駕坫、俞太學肇修所獲瓦當最多。後青浦王蘭泉先生為陝西廉訪,亦獲廿餘種。而海內通博之士依兩公以遊者,歲不乏人,亦往往獲瓦以去。時陽曲申大令兆定正候補長安,亦深好古篆籀之文,見諸君所得有異文奇字者,皆為雙鉤,用舊甎摹仿,較之原本毫髮無遺,故特備于諸君。而歙縣程彝齋敦為作秦漢瓦當文字一卷。逮畢、王二公相繼遷擢,諸君亦皆星散,近亦不可多得。蓋物之顯晦有時,誠有莫知其然而然者。今就程彝齋、申大令兩家所搨本錄之,較畢公之關中金石記、王公之金石萃編為尤備焉。

  [十二字瓦] 文曰:「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十二字。此宋芝山、趙晉齋得于長安市中者,諸君斷為秦瓦。

  [蘭池宮當] 此瓦晉齋得之咸陽。攷漢書地理志,渭城有蘭池宮。又史記始皇本紀:「始皇微行咸陽,與武士夜出,逢盜蘭池。」正義引括地志:「蘭池陂,即古之蘭池,在咸陽縣界。」據此則始皇因池以為宮,又即以名宮也。

  [衛] 此瓦晉齋、獻之皆有之,俱得自漢城。長安志云:「又有作楚字者。秦作六國宮室,用其國號以別之也。」彝齋謂漢百官表有衛尉,掌宮門衛屯兵。當為衛尉寺并宮內周垣下區廬瓦也。

  [長樂未央] 張、宋、趙、錢諸君俱有之,皆得自漢城。漢書高帝紀:五年後九月,關中治長樂宮。史記高祖本紀:七年,長樂宮成。八年,蕭丞相作未央宮。九年,未央宮成。據此則長樂、未央本兩宮,此瓦文合而一之,亦取吉祥語意配合成文耳,未必某宮即用某字瓦也。

  [長生未央] 此瓦最多,諸君俱有之,皆出于漢城。蓋亦未央宮瓦,亦取「長生」二字配合成文也。

  [長生無極] 此瓦亦出漢城,當是未央、長樂宮瓦也。

  [與天無極] 此瓦當與「長生無極」同意,頌禱之辭也。

  [億年無疆] 此俞太學得于長安市上,不知所施。或謂王莽妻陵瓦,非也。攷秦、漢宮殿以年壽命名者甚多,率取頌禱之辭耳。

  [延年益壽] 此瓦趙、錢、俞、申諸君俱有之,亦得于長安市上。當是甘泉宮益壽觀瓦。

  [延壽萬歲] 此瓦俞太學所得,當亦萬歲殿或延壽觀瓦也。

  [千秋萬歲] 此瓦亦諸君所有,出于漢城者。長安志引三輔黃圖,謂未央宮有萬歲殿。此即其殿瓦歟?

  [長毋相忘] 此張舍人所得,亦出自漢城,不知何宮所施。案長安志引漢宮殿名有相思殿者,不知所在。此疑為後宮所用也。

  [永受嘉福] 此瓦四字俱是蟲篆,蓋漢人有此篆法也。俞太學得于長安肆中,引董賢傳為「椒風嘉祥」,或又引揚雄傳為「迎風嘉祥」。細審之,實是「永受嘉福」四字耳。

  [永奉無疆] 此瓦錢、俞、申三君俱有之,皆得于漢城。錢別駕定為漢太廟上所施。

  [便] 此瓦惟一「便」字,作陰文。申大令得于長安市,引漢書武帝紀六年四月,高園便殿火。小顏曰:「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處,所以就便安也。」據此則為便殿所施。

  [飛廉] 此瓦作飛廉形,俞太學得于漢城。攷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曰:『仙人好樓居。』于是上令長安作飛廉觀。」當是飛廉觀瓦也。

  [朱鳥] 此瓦作朱鳥形,錢別駕得于漢城。案張平子西京賦李善注引漢宮闕名有朱鳥殿。又長安志未央宮有朱雀殿,一名朱鳥殿,此其所施也。

  [玄武] 此瓦作玄武形,上蟠一蛇,趙文學得于漢城,引史記高祖本紀:八年,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注云:「東有蒼龍闕,北有玄武闕。」即玄武闕瓦也。

  [鳳] 此瓦作鳳形,俞太學從漢城仙女樓下得之。攷漢書武帝紀及郊祀志,建章宮有鳳闕,此其瓦也。

  [萬物咸成] 此瓦申大令得于長安市肆。攷三輔黃圖云:「后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以長秋、長信為名。」今云「萬物咸成」者,當是長秋殿瓦。

  [上林] 此瓦錢、申、俞三君皆有之。案史記始皇本紀、漢書揚雄傳及東方朔傳俱有上林苑,此上林門署衛垣之瓦也。

  [鹿甲天下] 此瓦上有二鹿形,下「甲天下」三字左行書,乃俞太學于淳化友人處索得者,不知其所由來,或謂天鹿閣瓦,非也。案長安志引關中記,上林苑中有二十二觀,有衆鹿觀,「甲天下」者,言其多也,豈即衆鹿觀瓦耶?

  [三鳥] 此瓦有三鳥形,俞太學得于長安道上。長安志二十二觀中有三雀觀,此其觀瓦也。

  [黃山] 此瓦惟「黃山」二字,俞太學得自興平。漢書地理志槐里有黃山宮,孝惠二年起。長安志云:「漢黃山宮在興平縣西南十里。」其為黃山宮瓦無疑。

  [宗正官當] 此瓦申大令得于漢城。案漢書高帝紀,七年二月,置宗正官,以序九族。百官表云:「宗正,秦官,掌親屬。」史記文帝紀注正義曰:「漢置九卿,七曰宗正。」此瓦當是宗正官瓦也。

  [都司空瓦] 此瓦趙文學得于漢城。案漢書百官表,宗正屬官有都司空。如淳曰:「律,司空主水及罪人。」

  [右空] 此趙文學得之長安市中。案漢書百官表,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供養。屬官有左右司空。據此當是右司空瓦。

  [上林農官] 此瓦錢別駕得于長安市中。據史記平準書,水衡、少府、大農、太僕各置農官。則上林之有農官,當自此始。此即農官治事處之瓦也。

  [宜富貴當] 此瓦亦取吉祥語意。中有二小字,或說「金」旁作「刃」,為「劉」字,非也。余嘗見古鏡上有小印曰「千金」,細審之,實是「千金」二字。

  [高安萬世] 此錢別駕得自漢城。別駕據漢書侫幸傳,董賢封高安侯,上為起大第北闕下,重殿洞門,窮極技巧。此即其殿瓦耶?

  [大] 此瓦俞太學得之漢城,不知所施。

  [有萬憙] 錢別駕于漢城得一殘瓦,惟「萬憙」二字。後申大令在長安市亦獲瓦半片,惟一「有」字,合而觀之,上下文藻相合,實「有萬憙」三字耳。漢碑「憙」、「喜」二字通用。

  [八風壽存當] 此瓦程彝齋得之漢城長樂鐘室舊阯南百步埃塵之間。因攷漢書郊祀志,王莽二年,興神仙事。以方士蘇樂言,起八風臺于宮中。臺成萬金,作樂其上。此當是八風臺瓦也。

  [■] 此瓦嘉定錢既勤所得,上下左右作四神形,甚奇古。阮雲臺先生定為「豐「字瓦。

  [仁義自成] 此瓦程彝齋所得,不知所施。

  [虎] 此瓦作虎形,虎口前有一「申」字,不知何義。或曰此真白虎觀瓦也。

  右秦、漢瓦當三十六種,其中有重文者、異文者、殘闕者,共記所見一百二十餘塊,較諸家著錄為多。

  ○古磚

  按古磚題字,亦不載于歐、趙著錄,惟洪氏隸續有永平及汝伯寧諸磚,自後無有見者。近來好古之士,漸次搜羅,日出日多。老友海鹽張■〈艹巳〉堂徵君作金石契,山陰陳雪樵騎尉有古磚題字攷,又吴興陳抱之太學作金石圖,俱載有漢、魏、兩晉、六朝諸磚,又借搨他人所得者,計三十種,傳之藝林,亦可備嗜古之一助云。

  [漢萬歲磚] 此磚乾隆辛卯吴興莘芹圃得之,桐城胡雒君又于長興得一磚,亦有「萬歲」二字。隸續載汝伯寧磚曰「萬歲舍」,曹叔文磚曰「千萬歲署舍」,邯君篆磚曰「萬秋宅」。觀此則知漢人尚吉語,如瓦當文曰「千秋萬歲」、「萬年無疆」之類,必是漢磚無疑也。

  [漢五鳳磚] 此磚揚州阮雲臺先生案頭見之,文曰「五鳳三年」四字,海鹽張■〈艹巳〉堂所貽也。

  [漢竟寧磚] 文曰「竟寧元年歲」五字,下缺,上端作大獸面,形模古異,吴興陳抱之太學所得。按元帝紀第四改元曰竟寧,「歲」字下當是「在戊子」三字無疑。

  [漢建平磚] 文僅「建平」二字,下缺。按哀帝紀元曰建平,磚右側有一「宜」字,上有「廷尉書」三字。文獻通攷云:「廷尉,秦官,漢因之。景帝中元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哀帝元壽元年,復改為大理。」知建平時猶未改也。

  [漢永建磚] 文僅「永建」二字,下缺。按後漢順帝紀,順帝在位十九年,紀元五,初紀曰永建,凡六年。

  [漢本初磚] 文曰「本初元年,歲在丙戌,下端日造作助」十四字。按後漢質帝紀元本初只一年。此亦抱之所得。

  [漢中平磚] 文曰「中平五年七月」,下缺,計六字,其左側有「萬歲富貴」四字。按後漢靈帝紀,帝在位廿二年,紀元四,末改元曰中平,凡六年。

  [漢亭長磚] 揚州羅兩峯有一磚,畫像車騎,外貌一人,方面豐頤,鬑鬑有須,兩手執旗干而立。上有八分書「亭長」二字,宛如漢石室畫像。按漢官儀,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以為衞士,一歲為材官,五十六乃得免為民,就田合選為亭長。亦漢磚也。

  [吴寶鼎磚] 康熙四年,吴之村民于小雁嶺掘地得之,文曰:「大吴寶鼎二年,歲在丁亥作。」計十一字,書法在篆隸之間。一面有螭文,筆勢勁挺。朱竹垞曝書亭集亦載此磚,以為宮殿上所用,引孫吴起昭明宮為證。然魏、晉以前,磚上大率皆有文,不獨此磚也。

  [吴潘冢磚] 文曰「嘉興象西潘儒南父母墳塋磚」十二字,又兩頭有曰「潘冢」、曰「潘墓」,皆篆書,共十六字。浙江嘉興、海鹽諸處委巷頹垣中,往往有之,其書法非隸非篆,絕似國山碑。張■〈艹巳〉堂金石契定為孫吴時磚,引赤烏五年避太子和嫌名,改嘉禾為嘉興,亦一證。

  [晉太康磚] 太康磚,余所見者甚多,其文亦不一。乾隆五十年,吴中大旱,居民于太湖中掘井得數百塊,皆太康磚也。其文曰「太康七年七月十七日吴賀申作」十三字。又吴興陳抱之亦得有「太康八年,臨安□弼制萬年」十一字磚,磚右側有「萬歲不敗」四字。又一塊曰「太康□年五月十三日」九字。此吴門陸默齋舍人所藏也。

  [晉蜀師磚] 蜀師磚,嘉興之海鹽,揚州之平山堂,皆掘有蜀師磚。或以為蜀都城磚,非也。然「蜀師」二字,義終未詳。嘉慶六年冬,浙中陳南叔得一磚,文曰「太康三年七月廿日蜀師所作」,計十二字,則知蜀師為陶人也。

  [晉永平磚] 嘉慶丁巳歲,南康謝蘊山先生為浙江布政使,闢東園屋,得永平磚八塊,先生大喜,定為晉惠帝時物。遂名之曰八磚書舫,賦詩紀之,一時和者,至數十家。或以為明永平廠所造,非晉磚也。先生怒曰:「爾輩嗜古家,每以穿鑿附會為長,區區瓦礫,何足深究耶!」

  [晉元康磚] 文曰「元康八年八月廿六日宣作」十一字。按晉書惠帝第三改元,歲在戊午。

  [晉永寧磚] 文曰「永寧元年六月十九日淳」,下缺,計十字。近嘉興張叔未解元得有一磚,文與前同,下曰「淳于氏作,奉在立」,共十有六字,載■〈艹巳〉堂金石契。又一磚文曰「永寧元年,歲在辛酉,蔡作」,上下兩端作蕉葉文,亦惠帝改元也。

  [晉永興磚] 文曰「永興二年八月」,下缺,計六字,亦惠帝改元,當在乙丑歲也。山陰陳雪樵所得。

  [晉永嘉磚] 文曰「永嘉二年,歲在」,下缺,計六字。按晉書,永嘉,懷帝紀元。此云二年,當是戊辰歲也。此亦抱之所藏。

  [晉建興磚] 文曰「傳世富貴」,左側有「建興三」三字,當是建興三年也。按晉書,愍帝改元曰建興。攷三年是乙亥,即蜀漢建元元年也。

  [蜀漢建元磚] 文曰「建元二年七月八日故民王有張申明仲和馬」十八字。按建元是蜀漢年號也。亦雪樵所得。又東晉康帝、秦苻堅亦曰建元。

  [東晉泰元磚] 晉泰元磚有數種,其一曰「泰元元年八」五字,一曰「晉泰元九年十月」,又一曰「晉太元十六年」,又一曰「卜氏墎,太元廿一年」,皆陳抱之所藏,阮雲臺尚書有跋語。又嘉慶四年,山陰蘭渚山土人掘地得一穴,大逾甕,有好事者縋入,昏黑不可辨,地寬廣約一間屋許。以火照之輒滅,以手捫壁得古磚五,每塊長一尺六寸,厚二寸,博一尺許,上有「晉太元廿二年建墓」,凡八字,作陽文凸起,四磚皆同。其一磚尺寸相仿,文已磨滅,惟存「君諱堅,字君實,會稽山陰人也。長子玩,次子玫」,凡廿二字,則陰文。五磚皆楷書,今藏吴比部蘭馥家。

  [晉咸康磚] 此磚搨本在吴門陸謹庭孝廉家見之,文曰「咸康四年」。按咸康是東晉成帝年號也。

  [晉永和磚] 余見者有兩磚,一曰「永和四年」,陸謹庭所藏車氏搨本也。一曰「永和九年七月十」,下缺,張■〈艹巳〉堂曾刻入金石契者也。梁山舟侍講嘗題一詩云:「頑物千年遂不磨,不知蕩潏幾滄波。昭陵玉匣今安在,斷甓猶傳晉永和。」

  [宋元嘉磚] 文曰「宋元嘉六年太歲己巳」,俱反文。按宋文帝元嘉元年是甲子六年,乃己巳也。此亦陳抱之所藏。

  [宋泰始磚] 此宋明帝年號也。文曰「泰始二年四月」,六字,下缺。陳雪樵得于山陰。

  [梁天監磚] 文曰「天監八年五月」六字。杭州萬氏營葬于西溪,掘土得之。磚藏丁龍泓先生家,載金石契。

  [梁臺城磚] 本朝康熙中江寧民人于臺城舊址掘得,一磚計有文四行,曰「南康府提調官」,下缺:「都昌縣提調官」,下缺;「總甲曹才」,下缺;「窰匠鄧」,下缺,共十九字。車氏搨本也。

  [隋大業磚] 乾隆五十八年紹興府城蕺山下居民商姓于住屋清暉軒下掘土得之,磚旁有「隋大業九年太歲癸酉袁」,凡十字,磚頂上又有「遲」二字,疑陶人名也。

  [唐大和磚] 文曰「大和六年」四字。按唐文宗有大和年號,後人誤作太和耳。

  [唐大中磚] 文曰「大中四年」四字。按唐宣宗年號也。此二磚俱陳抱之所藏。余曩在吴門又見有「柳磚」二字,筆法顏魯公,想亦唐時磚也。

  右漢、魏、晉、唐磚,合重文、異文及殘缺者計四十餘塊。又有無年月可攷者,如功曹史磚、左將磚、柳磚、崔氏造磚、李氏磚、王宥磚、東遷磚、潘氏磚、孫氏磚、大泉五十磚、五銖磚、可久長磚、長樂磚、壽考磚、安富貴磚、大吉祥磚之類,不能盡記,皆漢、唐物也。

  ○銅鼓

  銅鼓形如坐墩,中空無底,扣之有聲,面圓而多花紋,其上隱起,有四耳,作蛙黽之狀,無鑄造年月字樣。有徑二尺餘者,有徑尺許者,亦大小不等。余生平所見,不下三四十枚。惟晉陵趙甌北先生家所藏一枚為最大。今雲南、四川、廣東西俱有之。國初趙秋谷有銅鼓歌,朱竹垞有銅鼓考,謂皆出自諸葛孔明所鑄,其實非也。後漢書馬援傳:於交阯得駱越銅鼓,援取其鼓以鑄銅馬。是在孔明之前。晉書食貨志:廣州夷人寶貴銅鼓。又載記云:「赫連勃勃鑄銅為大鼓,以黃金飾之。」又在孔明之後。惟嶺表錄異云:「蠻夷之樂有銅鼓焉。」新唐書云:「蠻人讌聚則擊銅鼓。」則銅鼓者,實苗蠻之所造,非孔明也。

  ○銅帶鉤

  古銅帶鉤,余見者有二十餘種,形如螳螂,要皆是漢魏之物。其下有文,皆吉語,如位至公侯、長宜君官、大吉祥、富貴昌之類,考者謂革帶所施。隋書禮儀志:革帶,案禮博二寸,今博三寸半,加金縷■〈角枼〉、螳螂鉤,以相拘是也。金縷者,即今之嵌金銀絲也。

  ○玉昭文帶

  昭文帶,本名璏。說文:「璏,劍鼻玉也,所以鼻劍者也。」今人謂之昭文帶。古玉者固多,後人仿造者亦復不少。余見有漢玉者十餘條,其色有紅者、白者、黑者、白質黑章者、白質紅章者,恐皆是古人殉葬之物。

  ○古鏡

  余三十年來所見古鏡極多,而各有不同。一曰:「黃帝治鏡于西方,青龍白虎辟不羊,朱鳥玄武調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為保長生富貴昌。」一曰:「鍊治同錫清而明,以之為鏡宜文章。光照天下達四方,長保二親世世昌。」一曰:「十言之紀從竟始,調鍊同華去惡滓。刻竟均好置孫子,長保二親樂毋已。壽同金石天王母,富如江海東西市。」一云:「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服,風雨時節五穀熟,長保二親得天力兮。」又云:「人鑑以形,我鑑以心。暗室屋漏,上帝汝臨。」又云:「得月之光,長毋相忘。」按洪氏隸續所載鏡銘,與此亦大同小異。余謂諸鏡恐是唐、宋人翻沙,未必盡漢鏡也。

  ○唐鏡

  嘉慶己卯三月,錢塘趙晉齋來吴門,攜有一鐵鏡,徑六寸許,背有嵌金飛龍兩條,中有字曰「武德壬午年造,辟邪華鑌鐵鏡」十二字。其銘文云:「,■ 【 乾卦】 。鑌鐵作鏡辟大旱,清泉虔祈甘霖感。魅孽當前驚破膽,服之疫癘莫能犯。雙龍嚄畧垂長頷,回祿睢■〈目亏〉威早斂。」共四十四字,金色煌然,真奇物也。

  ○鐵券

  唐昭宗乾寧四年,賜先武肅王鐵券,當為吾家至寶。泳拜觀者凡兩次,第一次乾隆五十六年,在紹興府與修郡志,李曉園太守專札台府克公借觀。第二次則道光三年三月,泳省先世墳廟,至浙,親往台州觀之。券藏東門外五十里白石山下一小村莊,皆錢姓,地名裡外錢。其守券者曰錢永興,兄弟三人,皆務農,輪流值管。有小樓三間,專為藏券而造,并有五王遺像及忠懿王草書真蹟,並宋、元、明人題跋極多。惜鄉城遠隔,未得裝池為可惜耳。

  謹案鐵券之制,其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闊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蓋鎔鐵而成,鏤金其上者。文二十四行,行十四字,惟「忠以衞社稷」一行,「社稷」二字平擡,連後官銜一行「中書侍郎」云云,合三百四十二字。然剝蝕者已十之三四矣。鐵色如墨,並無銹濫,而金書爛然,光彩射目,尚如新製。

  按自忠懿王納土後,至太宗之淳化元年,杭州守臣以前券及竹冊、玉冊各三副,詔誥百餘函進呈,詔賜忠懿王嗣子惟濬藏之汴京賜第。仁宗登極,霸州防禦使晦侍左右,帝問券,欲見之。晦遂進呈,帝覽訖,賜還,券藏于昭化坊賜第。神宗元豐四年,特令錢氏孫朝奉大夫藻進呈,仍降付本家,永傳後裔。至駙馬都尉景臻尚主,宗器屬焉,券遂安于都尉之第。靖康元年,金人入寇,詔公主子榮國公忱奉母出居江南,以券行,因避地湘、湖間。紹興元年,遷台,高宗遂即台城崇和門內賜公主第,由是券世藏于台之美德坊。德祐二年丙子,元兵南下破台時,有家人竊負以逃,莫知所在。迨至順二年辛未,漁者偶網得之,乃在黃巖州南地名澤庫深水內。一村學究與漁鄰,頗聞賜券之說,售以鐵價,然二人皆不悟其字乃金也。有報于宗子叔琛之兄世珪,用十斛穀易得之。失水五十六年,青氈復還,誠為異事。

  明太祖洪武二年秋八月,燕都西北州郡次第皆平,郊祀天地,大告武成。又念開國大臣勞烈,將錫之以鐵券,前一月下禮官議立制度。翰林學士危素奏言:「唐和陵時嘗賜錢武肅王,其十五世孫尚德,字允一,號存齋,天台人,元末官青田教諭,實寶藏之。」遣使者訪焉。尚德即世珪子也,奉詔櫝券及五王遺像以進。上御外朝,與丞相定國公李善長、禮部尚書牛亮、主事王肅觀之,鏤木為式。敕省臣宴于儀曹,恩意有加。陛辭日,命還券、像,劉基、宋濂、王禕等咸贈以詩。尚德併其祖王手跡,各裝潢為卷,歷代名賢俱有題跋。

  二十一年正月,十六世孫克邦以大臣薦赴闕,吏部引見。上以錢氏納土,至今子孫尚存,尋授克邦建昌知府。二十三年,都察院引見奉天殿,諭:「孺子前當五代時,天下大亂,各據偏方。爾祖能保兩浙之民不識兵革,到宋朝來,知太祖、太宗是真主,便將土地歸附。爾之祖先,忠孝好處,可延賞也。券、像復與爾歸守。」永樂五年正月,禮部奉旨差行人曹閏馳驛至台,十七世孫廣西參政汝性同行人奉券進呈,覽畢,以禮敦遣,藏于宗子鳳墀家,世守不墜。

  至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高宗皇帝南巡,三月初五日,予告刑部尚書裔孫錢陳羣,率台之族孫武進士錢選等進呈乙覽,當奉到御製七古詩一首。臣陳羣進表稱謝,一時隨駕諸大臣及守土大吏、在籍搢紳,如莊有恭、范清供、齊召南、沈德潛、蔣士銓、沈初、費淳等,皆有恭和御製詩原韻,為一時之盛。案是券凡七登天子之庭,非若世之商彝、周鼎,徒以世遠得名者所可比並也。

  ○金塗塔

  先忠懿王造金塗塔事,不載于吴越備史。故自宋、元、明以來,人無有知之者。雖嘉泰會稽志、周文璞方泉集、台州府志、輿地紀勝及程孟陽破山寺志俱載有吴越金塗塔,而未見其物,故亦未詳其制。至本朝朱竹垞曝書亭集,竟視為塔之瓦,誤矣。乾隆壬子三月,余遊蕪湖,忽見于吾友陳雪樵案上,塔高今工部尺四寸三分,中有一頂已缺,塔四版合成,上有四角,鏤金剛八位,下層每面有佛三位,其中一層,即沙門德清所謂釋迦往因本行示相也。腹內有「吴越國王錢弘俶敬造八萬四千寶塔,乙卯歲記」十九字,下又有一「保」字,想是造塔時所編記目耳。余始為之作考,曾經供奉案頭者累月,一時士大夫賦詩,傳為佳話。後聞是塔為朱文正公所得,陛見時作面貢矣。嘉慶己卯歲,常熟劉君在市中亦得二枚,云自石門縣田野中掘土出之,與前所見者無異。孫子瀟庶常為作七古一首甚妙。古人云:「傳聞不如親見。」信哉!

  ○宋宣和銅器

  宣和年所鑄銅器甚多,據所見者,則有銅瓶、銅香鑪、銅爵、銅壺、銅如意之屬。雖製作精妙,大約總不如周、秦、兩漢之樸而華也。

  ○宋磁器

  陶九成輟耕錄謂磁器始於五代,非也。嘗讀杜少陵乞韋少府大邑磁盌詩云:「大邑燒磁輕且堅。」則唐時已有之,至五代、兩宋而始盛耳。明永樂、宣德以及成、弘、正、嘉諸朝,皆稱極盛。而本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製作尤精,實超出乎前古。惟質地頗鬆而脆,不比宋、明之堅且結,可以垂久。

  ○岳氏銅爵

  乾隆甲寅歲七月,余寓西湖,監修表忠觀。桐鄉金雲莊比部示余銅爵一,高裁尺五寸六分,深二寸七分,中鐫「精忠報國」四篆字,爵右邊有小印曰:「岳珂建造。」按珂為武穆王孫,孝宗初政,始雪武穆之寃,訪求裔孫,賜葬建祠。此爵之造必其時也。比部云擬將此爵歸之岳廟中,以垂永久。武進趙味辛為作賦紀之。

  ○秦檜鐵鍋

  浙江藩署,南宋秘書省也。著作郎石待問嘗書「蓬巒」額于省中。謝蘊山先生為方伯時,命余亦書此二字,以名其軒。軒前有大鐵鍋一具,可煮五石米飯。相傳為秦檜之家中舊物也。

  ○元石礎

  吴郡齊女門內有潘氏巷及拙政園、任蔣橋一帶,皆元時張士誠女夫潘元紹舊宅,故今尚有駙馬府及七姬廟之稱,俱為元紹遺蹟。嘉慶二十年春三月,偶同潘榕臯、畏堂兩先生及其令子理齋戶部、樹庭中翰遊拙政園,園西有粉牆,露出桃花幾枝,因問兩先生為何家所居,曰程氏也。遂通知主人並往遊焉,見後園有石礎八枚,製作奇古。每一礎上蟠螭六面,下列三獸穿於螭首之下,高二尺許,圍圓四五尺,心竊喜之。主人曰:「此元時潘元紹家中物也。」隔三四年,聞此宅已為他人所有,遂從程氏購歸,置之履園報春亭下。余所得者僅四礎,其餘四礎為榕臯先生取去,亦置之須靜齋中。余嘗有詩云:「七姬塚上亂鴉翻,駙馬堂前秋草蕃。留得蒼苔蟠柱礎,任人移置別家園。」

  按明史至正十六年,張士誠陷平江,改名曰隆平府,開宏文館,設官屬,自立為吴王,妻劉氏為后,以女夫潘元紹為駙馬都尉,視同腹心。元紹好治園圃,聚斂金玉及法書名畫,日夜歌舞自娛。凡摴蒱、蹴鞠、遊談之士,無不羅至。及元紹敗,士誠俱置不問。世所謂七姬者,皆元紹妾也。

  余得礎後,友人賦詩者甚衆,吴門陸君果泉又為賦石礎歌,用韓昌黎石鼓歌韻,尤妙,附記于此:「錢君新得元石礎,命我試作石礎歌。元季偽周潘駙馬,謀畫自謂同蕭何。 【 事見明史張士誠傳。】 出兵邀請美田宅,摴蒱蹴鞠慵提戈。 【 皆元紹事。】 大興土木駙馬府,石工朝夕相礱磨。結客少年曳珠履,藏嬌金屋皆綺羅。回廊曲榭何深邃,雕甍畫棟真巍峩。豫章楩柟遠採取,武康文石搜巖阿。石破天驚金鼓震,檄飛八罪空譏呵。皂林一敗勢漸孤,西風黃葉謠非訛。摧坊倒碣作飛礮,羅雀掘鼠搜池蝌。 【 平江被圍九月,兵食俱盡,至取坊碣充礮石,取水蟲食之,一鼠直百錢。】 府中礎石偏完固,堅比金鐵蟠蛟鼉。書畫收藏更充滿,豈藉鑒定丹邱柯。三獸刻鏤猛如虎,六龍圍繞飛如梭。風雲際會思航海,熟知海運路委蛇。趙家舊例受周禪,後房妝飾同宮娥。 【 士誠改至正十四年為天祐元年,皆元紹謀也。元紹本為趙宋子孫,改姓潘氏。其國號曰大周者,思繼周也。後降元,去偽號,由海運漕粟十一萬石於大都。蘇城被圍,元紹等又勸士誠即用海運船襲取日本自立,如虬髯故事。蓋元時安南亦以壻受禪。】 誰知一朝心膽碎,七姬涕淚流滂沱。銘留墨寶稱三絕, 【 七姬墓志,張羽撰文,宋克書丹,盧熊篆,蓋世稱三絕。】 盤薦紅顏調六和。 【 元紹後房妾有蘇氏者,才色俱絕。元紹醉後,殺以饗客。楊鐵崖作金盤美人行歌。】 殺妾何辜饗士卒,加租有額私陞科。 【 明太祖平定平江,籍沒元紹及周仁、徐義等田產,取私租簿以定田賦。】 郎君投溷鬚眉動,夫人摩笄流血多。 【 士誠既死,太祖復慮元紹叛,殺而投諸溷中,其妻張城破後,摩笄自殺。】 亭館淒涼存石礎,何異荊棘悲銅駝。回想當年全盛日,朝歌暮舞常經過。周仁、徐義同筵燕,宋克、盧熊相切磋。或倚雲根斜點筆,或乘畫舫浮清波。勒石銘勳誇衞、霍,投戈立馬輕翦、頗。石人無眼已如此,石城有國難如他。 【 元末有童謠云:「石人一隻眼。」明太祖以金陵石頭城為都。】 堂呼都尉尊塐像,廟傍宰嚭鄰媕娿。 【 駙馬府堂塑潘元紹夫婦像,在盤門麗娃鄉,是鄉相傳為吴伯嚭舊宅。】 至今尚有潘氏巷,朅來弔古三摩挱。玉冊流星鐙影散,太平新曲今誰哦。 【 士誠盛時,嘗于元夜張鐙,有玉冊、流星、萬點金、百花團諸名目,與其母曹氏,其妻劉氏登觀風樓,召元紹等開賞鐙宴,賦望太平諸曲。】 齊雲樓廢啼烏鵲,金女墳沈來鴨鵝。 【 士誠既厚葬其妾金姬,復用其父李素為隆平府丞,立廟建碑,命饒介撰文,周伯琦書丹。其後墓陷為湖,今俗稱金姬湖。】 滄海桑田五百載,石火電光一剎那。礎底尚鐫天祐歲,痕疑銅柱匕中軻。君因訪碑得四礎,如聞漢碣來東河。 【 今年河決山東,聞有新出漢碑。】 珍藏不殊鐘與鼎,我欲來看常蹉跎。」